现场比赛时,由于时间限制,不可能对参赛作品一一点评。
参加首届大赛全国决赛视频组评选的选手,其参赛作品可以得到点评。
(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!)
点评建议:
注意对象感、用声音描绘画面、不追求形式上的“表演”、注意节奏、注意动作、合适地运用气息、注意停顿、注意语速、合适地运用“强调”和“连讲”会更好。
(在讲故事大赛赛前辅导讲座时,马老师讲过“连讲”这种常用的语言艺术方法;在朗诵大赛赛前辅导讲座时,马老师又讲了“强调”这种常用的语言艺术方法。)
真正的“讲故事”不是“背”出来,是在逐字逐句地分析清楚、揣摩透作品后,用声音描绘故事中的画面,使听众脑海中能浮现符合故事内容的画面。
讲故事时可以有合适的动作;所做的动作要有感而发且符合所讲的内容的需要、符合生活,是很自然的动作。
为了让听众听起来不那么“平”、“一个调”、“一个模式”,可以考虑对标示蓝色的部分进行“强调”(仅供参考;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不同,每个人想“强调”的内容也不一样;讲故事时,不是必须“强调”谁,也没有对错;只有更优、更好、更合适)。
大象的耳朵
大象有一对大耳朵,像扇子似的耷拉着。
这一天,大象正在路上慢慢地散步(动作),遇到了小兔子。
(不加动作会更好)
小兔子说:“咦,大象啊,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?(动作、表演)”
(不加动作、不追求形式上的“表演”会更好。)
大象说:“我生来就是这样啊。(动作、表演)”
(不加动作、不追求形式上的“表演”会更好。)
小兔子说:“你看,我的耳朵是竖着的,你的耳朵 一定是出毛病了。(动作、表演)”
(不加动作、不追求形式上的“表演”会更好。)
(讲故事内容“你的耳朵一定是出毛病了”时,不停顿会更好;如果想强调“一定是出毛病了”,不一定用“停顿”的方式,可以考虑是否有其他更合适的方式<比如“重读”>。)
后来,大象又遇到了小羊。小羊也说:“大象啊,你的耳朵 怎么是耷拉着的呢?(表演)”
(不追求形式上的“表演”会更好。)
(讲故事内容“你的耳朵 怎么是耷拉着的呢”时,不停顿会更好;如果想强调“怎么是耷拉着的呢”,不一定用“停顿”的方式,可以考虑是否有其他更合适的方式<比如“重读”>。)
小鹿、小马,还有小老鼠,见到了大象,都要说他的耳朵。
(讲故事内容“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”时,“连讲”运用得很好。)
大象也不安起来,他自言自语地说:“他们都这么说,是不是我的耳朵真有毛病啦?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。(动作、表演)”
(不加动作、不追求形式上的“表演”会更好。)
怎么才能让耳朵竖起来呢?
每天,大象站着睡觉的时候,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。
可是,大象的耳朵眼儿里,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,还在里面跳舞,吵得他又头痛,又心烦(动作)。
(不加动作会更好)
(“又头痛”、“又心烦”都是说明“小虫子”吵得“大象”的情况的;讲故事内容“又头痛又心烦”时,合适地运用“连讲”就更好了。)
最后,大象还是把耳朵放了下来。这样,虫子飞不进去了。有虫子来的话,大象只要用他的大耳朵 一扇(动作),就能把他们赶跑。
(不加动作会更好)
(讲故事内容“只要用他的大耳朵一扇”时,不停顿就更好了;“只要……”。
如果想强调“一扇”,不一定用“停顿”的方式,可以考虑是否有其他更合适的方式<比如“重读”>。)
大象说:“我还是 让我的耳朵耷拉着吧。人家是人家,我是我。(动作、表演)”
(不加动作、不追求形式上的“表演”而用声音塑造形象会更好。)
(讲故事内容“还是让我的耳朵耷拉着吧”时,不停顿会更好;“还是……”。)